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上周的关税演讲中说,“美国再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抗生素来治疗我们的病人”,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特朗普称美国支付的药品价格往往比实际生产药品的国家高好几倍,因为美国自己并不生产药品。他还认为,一旦对药品加征关税,制药公司会选择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特朗普表示,即将对药品进口征收“重大”关税,并承诺这些关税将有助于药品生产回流美国,同时他还感叹其他国家对同样的药品支付的价格要低得多。
相反,病人权益倡导者和药品供应链专家警告说,关税很可能会推高药品价格,加剧已经很危险的药品短缺。关税是否会影响生产商在美国生产更多的药品还存在争议,而且任何增产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特朗普在 4 月 2 日的关税公告中免除了药品的关税,这让该行业短暂地松了一口气。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也曾对该行业免征关税。
然而,他在 4 月 8 日的美国共和党国会委员会晚宴上说,“我们将很快宣布对药品征收重大关税”,但他没有具体说明关税的规模或实施时间。特朗普提出的贸易政策旨在阻碍中国制药业的发展,因为高额征税的到来会鼓励工厂在美国设厂。
根据美国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的数据,自 2020 年以来,美国进口的中国药品(根据美国关税法的定义,包括包装药品、疫苗、血液、有机培养物、绷带和器官)增长了 390%,从 2020 年的 21 亿美元增至 2022 年的 103 亿美元。
专家警告说,如果关税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税对仿制药的影响可能最大,因为仿制药约占美国处方药的90%,其中许多依赖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的原料。
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负责政府关系的副总裁汤姆-克劳斯(Tom Kraus)说,无论是抗生素、糖尿病药物还是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仿制药的售价都是“每剂几分钱”。提高药物成分的成本“会使在美国销售这种药物不再有利可图”。
药品短缺问题可能恶化
抗生素短缺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问题。根据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的数据,抗菌药是最常见的短缺药物之一,截至 2024 年底,美国将出现 40 种抗菌药短缺。目前短缺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常用于链球菌咽喉炎和中耳炎)和比西林(Bicillin,治疗梅毒感染的关键药物)。
其他特别危险的药品包括医院使用的无菌注射药物。这些药品可以是简单的静脉注射盐水袋或注射用葡萄糖(用于急救环境),也可以是癌症化疗药物。这些药品需要在纯净条件下生产,由于价格低廉和市场混乱,多年来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犹他大学卫生学院药物短缺问题专家艾琳-福克斯(Erin Fox)说:“对利润已经很低的产品增加成本,可能会成为企业停产的临界点。我担心,如果企业放弃生产基本产品,我们将看到停产和弹性较差的供应链。”
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副教授 Rena Conti 说,估计有 40% 的仿制药只有一两家供应商生产其成分。
Conti说:“供应相当脆弱。如果其中一家制造商退出,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困境”——这将给药店和医院在未来几个月的药品储备带来挑战。与此同时,消费者去药店买药时也会遇到麻烦。
而当一家制造商成为药品的唯一供应商时,价格往往会上涨。例如,被称为“医药兄弟”的马丁-什克里(Martin Shkreli)在一夜之间将一种艾滋病患者使用的药品价格从 13.50 美元提高到 750 美元。迫于公众和政治压力,这样的举动已不常见,但仍时有发生。
布鲁金斯卫生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玛尔塔-沃辛斯卡博士说,但对于许多仿制药,尤其是无菌注射剂,生产商可能很难将价格上涨转嫁给消费者。
沃辛斯卡在一篇分析关税潜在影响的文章中写道:“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集团采购组织(GPO)合同。所有医院都使用 GPO 来签订住院环境中使用的无菌注射剂仿制药合同,这些合同锁定价格,但不锁定数量。”
她指出,这些合同一般持续一到三年,“可能会限制价格上涨”。
Phalanx Investment Partners 的执行合伙人大卫-马里斯(David Maris)说:“此外,有法律规定,价格上涨速度超过通胀速度对制药公司来说是个问题。”因此,我不确定他们如何能够将涨价转嫁给消费者”。
价格昂贵的药品可能会越来越贵
马里斯说,对于那些仍有专利保护、不会面临更便宜的仿制药竞争的品牌药品来说,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在这方面,来自欧洲的关税可能打击最大,因为包括爱尔兰在内的国家拥有优惠的税收环境,大量药品在这些国家生产。
马里斯估计,品牌药品的原料可能只占生产产品总成本的10%,“因此,如果这10%的成本上涨35%,对生产成本的总体影响相对较小”。与仿制药不同,品牌药品生产商有更多的缓冲空间来消化价格上涨。但他认为他们不会这样做。他说:“这些成本将被转嫁,导致药价上涨。对于有保险的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更高的保费和可能更高的自付部分”。
目前,美国的药价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的,特朗普过去一直针对这一不平衡现象,这也是他与参议员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等议员意见一致的少数几个问题之一。
“关税将加剧这一问题”,倡导组织“患者买得起药(Patients for Affordable Drugs)“的执行董事梅里斯-贝西(Merith Basey)说,“处方药不是奢侈品,它们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政治和公众的监督可能会阻止制药商大幅提价,一位华尔街分析师甚至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恳求制药业避免以提高药价的形式转嫁关税。
金融公司 Evercore ISI 的分析师 Umer Raffat 在 3 月 28 日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写道,他从多位首席执行官那里听说,“他们可能不得不以提价的形式转嫁部分影响”。
拉法特写道,“许多药品在美国与欧洲之间已经存在价格差异。提高美国的药品价格将给这一棘手问题火上浇油”,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适得其反”,因为这将加速华盛顿关于恢复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提出的将美国药品价格与其他类似国家的药品价格挂钩的计划(即“最惠国待遇”政策)的讨论。
美国制药业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仿制药市场面临断供风险
仿制药占美国处方药的90%,其利润空间极小(通常每瓶售价1-5美元),关税成本难以转嫁。例如,抗抑郁药盐酸舍曲林等关键药物主要依赖印度供应,若供应链中断,药价可能翻倍8。行业专家警告,仿制药企业可能因成本攀升被迫减产甚至退出市场,加剧药品短缺。
(2)品牌药制造企业的“回流困境”
尽管礼来、默沙东等企业已宣布在美国投资建厂(如礼来计划投资270亿美元新建四家工厂),但新建药厂需5-10年时间及高达20亿美元成本,短期内无法替代进口。此外,胰岛素等复杂药物的生产转移几乎不可能,因其供应链涉及多国协作。
制药商(Drugmakers)可能“耗尽时间”
即使近期内药品短缺可能加剧、价格上涨,专家们对关税能否实现其将药品生产带回美国的主要既定目标仍持怀疑态度。
金融公司 BMO Capital Markets 的制药分析师埃文-塞格曼(Evan Seigerma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全球供应链非常复杂,其中制药业最为复杂。这不像搬家那么简单,有人拧上小螺丝就能制造出 iPhone。”
塞格曼预测,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很可能抱着‘耗时间’的心态来看待加征的关税,等到特朗普任期结束时再考虑更长久的生产决定”。
不过,一些美国大型制药公司最近还是对国内制造业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礼来公司(Eli Lilly)今年 2 月表示,考虑到关税的可能性,该公司将追加投资 270 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四家生产厂。该公司表示,预计这些工厂将在五年内开始生产药品。
礼来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里克斯(David Ricks)当时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我们正在努力快速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我认为从建材供应链到能源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限制。”里克斯还表示,在国内新建这么多工厂的计划有赖于延长对该行业的某些优惠税收条款。
不过,建设新工厂或建立新生产基地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多位专家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他们同意减少美国对其他国家关键药品的依赖至关重要,但他们质疑关税是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代表仿制药生产商的可获得药品协会(Association for Accessible Medicines)首席执行官约翰-墨菲(John Murphy)说:“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在未来几年与政府共同探讨的关键问题。这是一项长期建议,对吗?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这种基础设施,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我们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失去一些药物的使用权。”
业界正在观望美国商务部是否会对药品进口启动所谓的232条款调查,这将使特朗普能够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征收关税。墨菲说,这将使制药商有机会与政府讨论促进国内生产所需的条件,比如提高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报销额度。他说:“关税不会成为催化剂,因为系统中已经没有足够的投资用于在美国新建工厂。”
参考文献:
[1] https://edition.cnn.com/2025/04/09/health/pharmaceutical-tariffs-trump/index.html. 2025-4-9.
[2] https://thehill.com/homenews/administration/5239938-trump-major-tariffs-pharmaceuticals/. 2025-4-9.
*声明:本文或部分内容转载自CNN,The Hill,用于信息交流和学习参考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集采网立场。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引用本文: 特朗普药品关税或加剧药品短缺却很难提振美国制药业. 集采网. https://group-purchasing.com/article/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