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
集采药品结余留用政策的逻辑、目的和实施障碍
“结余留用”一直都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逻辑,意在在预付制的前提下建立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生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2020 年6 月,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各统筹地区要落实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政策,并做好与医保支付标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间的衔接,做好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助工作之间的衔接。
-
药品集采模式趋于常态化,将推进医药企业信用评价制度
经过第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试点和扩围工作,国家集采常态化制度逐渐成熟明朗。有关部门在总结了前期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后,进一步完善了第二批集采政策及规则。深入分析优化后的第二批集采规则要点,对于更好地预测后续常态化的集采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CPCF集采联盟:数字化重塑带来集采供应链创新
9月25日-26日,以”乘风破浪、携手共进”为主题的2020(第三届)中国集采供应链企业高峰论坛暨中央企业集采供应商共享招募大会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共同探索集采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会议内容包括数字化集采的创新应用与发展、集采交易场景中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集采供应链场景中的区块链设计与应用、工业信息安全的发展研究等方面。
-
“火神山、雷神山”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集采平台(GPO)发展
装配式建筑在效率、环保、成本等方面具有很强大优势,国家近几年也在大力提倡发展装配式建筑,尤其是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迅速落成,让市场看到了装配式建筑优势和市场前景,装配式产业迎来快速增长期。装配式建筑集采平台将为用户提供产品信息、集中采购、联合招标、金融支持等多位一体的服务。
-
三亚市将成立海鲜GPO,通过集团采购降低海鲜成本
8月24日下午,三亚市海鲜餐饮协会、三亚旅游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共同组建三亚旅游餐饮集团有限公司。将成立海鲜全球集采供应链公司,搭建立足琼南、面向全岛、辐射全国的全球海鲜品集采模式,实现三亚海鲜批发价格的有效降低,惠及三亚市2200多家旅游餐饮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
医药集采“以量换价”的经济学逻辑
基于经济学原理,对医保介入后的医药市场交易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 以量换价的集采必须获得供给方的配合,需要降低供给侧的成本,形成新的供应曲线,才能保证在低价格下足量的供应,从而实现以量换价的真正实现。
-
两大百年历史零售商Kroger和Walgreens组建GPO应对竞争挑战
百货零售商Kroger和药品零售商Walgreens于2019年12月合资成立集团采购组织(GPO)。这有助于Kroger和Walgreens扩大采购规模,使他们与供应商的谈判力更强大,降低采购成本,从而能降低销售价格以保持竞争力。
-
药品带量集采覆盖全国,预计节约医保费用600亿元
为解决以往医药集采中出现的“招采分离、中标不采、量价脱离”等问题,我国政府自2018年开始推进“4+7带量采购”政策。虽然目前的集采试点仅有25个通用名品种,但产生的影响足够深远。如果25个品种按中选价采购,预计全国能腾出医保空间超过600亿元。
-
中国药品采购GPO模式的法律性质及法律风险防范
2016 年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卫计委的指示,上海和深圳两市开始进行试点,通过药品集团采购组织(GPO)来进行公立医院的药品集团采购。本文以时事热点问题为导向,从我国新兴的GPO 模式入手,分析其对我国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在省级采购平台上统一采购”的集中采购机制的积极影响,并将行政机关与GPO 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特殊的政府采购,进而指出上海、深圳两地GPO 模式运行过程中的法律隐患,并对完善我国的药品采购制度提出政策设计建议并明确法律救济途径, 以推进GPO 模式在我国进一步发展。
-
医药领域GPO市场空间巨大
自上世纪80年代后,GPO在美国呈爆发式增长,目前超过900家,每年可节省10%~18%的医疗费用。参考美国2012年GPO的渗透率,11.27%,我国GPO市场采购规模可达到4620亿元,再按3%的合同管理费计算,则GPO收入规模达138.6亿元,市场空间巨大。